“白酒太难做了”这是几乎所有业内人士的一句心里话。今天白酒的竞争已经到了白热化状态,能不难做吗?当几乎所有人都在做着同样一件事情的时候,那这件事情肯定难做。
现在大家都在讲“差异化营销”,差异化在哪?绝大多数人都把差异化定在产品本身上,酒与酒之间到底有多大的差异?业内人士都知道,虽说差异是有,但是微不足道,况且消费者也不是品酒专家,能品出多大的差异?所以酒水本身差异并不大。
营销4P---产品、价格、渠道、促销;个P就是“产品”,如果个P搞错了,定位定错了,那接下来就会一路错下去。我们来谈谈“酒”这种产品;酒是一种什么样的产品?比如“洗衣粉”、“牙膏”、“纸尿裤”等属于物质型消费产品,在运作的时候会围绕着“实惠”“功能”“品质”等主题去做;“酒”这种产品属于典型的精神性消费品,包括“音乐”“电影”等都属于这一类。那在运作的时候当然是围绕着“精神的主题”来做了,所以当我们饮用“芝华士”的时候会给我们一种“品位生活”的感觉;当听到“尊尼获加”,就会联想到款款而来略带孤独色彩的英伦绅士;当想到“马爹利”就会想到贵族、尊贵式的生活;当看到“洋河蓝色经典”就会给我们一种“男人的情怀”的感觉,让我们感觉到一个胸怀博大的男人一定能够成就伟大的事业;当大家都回家过年了,一大家人聚在一起过团圆年,喝酒一定会选择“金六福”。
那我们在看看当今白酒的竞争水平,几万家白酒企业都在围绕着“酒水本身”在忙活着,都在说“我的酒好”,我是纯粮酿造,年份酒,窖藏、洞藏酒,历史酒,独特香型,等等。如果酒本身差异真的很大,当然可以,关键是没有多大的差异,有谁会说我家的酒是自来水酿造的?后味还有点84液的味道?没有人会这么说。
目前白酒的营销就相当于“书商”在宣传“我家的书,纸张是用印刷人民币的纸张印刷的,是卡通版的,有五颜六色,看我卖的书能体会到春江花月夜的感觉”云云。没有一个“卖书”的会这样宣传自己的书,因为大家都明白“书”的灵魂是内容,而非其他。但“卖酒”的就是类似于这样在宣传啊!明明是“精神型消费产品”非要在“物质本身”去宣传,怎么突围?
如果咱们白酒的营销手段还是停留在这一级别,其结果是:白酒一定唱不了主场,其很大的市场将会被洋酒、葡萄酒等所取代,看看今天的消费者吧,老一代的消费者将会逐渐的被新一代的消费者所取代,80后、90后所取代,他们这一代的消费者具有什么样的特点?“个性”,“时尚”,“非主流”等等;他们和现在白酒所宣导的“年份”“历史”“窖藏”等等有什么关系?他们根本不鸟这些东西,认为这些太老土了,根本跟不上时代的潮流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