饮酒者都希望对饮酒只是有更深度的认识。但是,有时候有些认识却是伪知识。让这些伪认识来指导自己的饮酒及对饮酒者的护理,会对身体造成一定的危害,所以一定要注意。那么,在饮酒方面,与脑部相关的伪认识有哪些呢?
人们普遍认为喝酒“上头”的人酒量小。事实上,喝酒是否“上头”,取决于酒的质量,而不取决于酒量的大小。
如果酒内杂质含量过高,尤其是杂醇油的含量超标,短时间就会对大脑产生毒性刺激作用,出现“上头”的情况。
头孢菌素作为广谱,在临床上的应用十分广泛,某些人认为在服用这类后再喝点酒,可以增加药效。
殊不知,头孢类会抑制酒精分解酶,导致毒性很大的“乙醛”蓄积,出现中毒反应,表现为面部发热、面色潮红、视觉模糊、头疼烦躁,严重时可出现呼吸抑制,血压下降,心力衰竭等中毒反应,有过这种经历的人一定要注意。
人的酒量可以越练越大,这种认识已经是公认的“真理”了。实际上,人的酒量取决于体内分解酒精酶的数量和活性。
每个人“酶”的数量是相对固定的,个人分解酒精的能力是相对不变的,所以酒量是不可以越练越大的。换言之,酒量是练不出来的。
生活中的却有一种“酒量越喝越大”的现象,但并不意味着这些人对酒精的分解能力越来越强,而是系统适应了血液内酒精超量的状态,而且只有在这种酒精浓度超量的情况下才可以工作。
也就是说,这些人患上了“酒精依赖症”,需要进行了。
生活中不乏饮酒后喝醋来解酒的行为。从理论上来讲,醋酸和酒精相互作用形成“酯”,但这个化学反应在体温下的速度非常缓慢,不可能迅速解酒。
有人在睡前喝酒,目的是使睡眠质量更好。
实际上,酒精引发的睡眠是处于大脑浅睡期的睡眠,这样的睡眠不深,容易造成多梦的情形发生,稍有刺激就容易醒,睡眠质量很差,而且造成起来还会有一种头晕脑胀的感觉。
一些人在酒后习惯于服用安眠药帮助入睡,感觉睡得很香,其实这是很危险的。
因为,酒精对大脑的抑制作用使人变得迟钝麻木,在这种情况下,安眠药在催眠的同时,会使呼吸中枢收到抑制,严重者会引发呼吸麻痹而死亡。
有人认为,酒后喝咖啡可以解酒。
实际上,酒和咖啡豆可以刺激系统,酒后喝咖啡,使两者的短期兴奋作用叠加,犹如火上浇油,使大脑极度兴奋,引致血管扩张、血液循环加快、心脏负担加重等诸多不良反应。
“酒壮人胆”这种观念已经深入人心,很多人会借着酒劲儿做一些平时不敢做的事情。
事实上,醉酒后由于大脑的短期兴奋作用,一些人的行为往往毫无顾忌,这是在酒精作用下出现的短期“摆脱束缚”的心理状态,而不是正常大胆的表现。一旦完全清醒,当事人往往后悔不已。所以,这种行为不足取。
有人会以喝酒是否脸红作为择友的标准,认为酒后脸红的人“好交”。
事实上,酒后面部潮红是因为这些人体内的乙醇脱氢酶活性高,能迅速将血液中的酒精转化为乙醛,而乙醛具有让扩张的作用,这和人是否“好交”没有关系。
因此,酒后脸发白的人也并非就是“不好斗”。
越喝脸越白是因为体内主要负责分解酒精的酶几乎处于缺失状态,饮入体内的酒精是靠体液的稀释来解决,所以脸越喝越白,当人体血液内酒精含量到0.1%-0.2%时会出现醉态。
这种人看似酒量很大,但喝到某一个点位时,会突然醉倒甚至不省人事,他们的酒后反应与酶的缺失有关,而与“好斗”、“不好斗”没有任何关系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