古代文人的潇洒,他们饮酒赋诗,唱和作对,思想的火花在碰撞,大脑在酒精的作用下高速运转,不少传世佳作就这样诞生了。王羲之的《兰亭序》就是一篇因酒精催化而成的佳作。
晋朝结束了英雄辈出的三国时代,却没有出现一个新朝代应当有的气象,统治阶层过着荒唐的生活。东晋永和九年(公元前353年),这一时期相对平静,几乎没有战事,这一年的春天王羲之邀请了四十一位亲朋好友,这其中有当时的书法家、诗人及名士,在“有崇山峻岭,茂林修竹,又有清流激湍”的兰亭举行野外盛会。他们列在溪水两旁,把羽觞(一种轻便的酒杯)放在水上,顺水而下,每人顺序取觞饮酒作诗。写不出诗的人,都要被罚酒,当天有26人作诗,一共写了35首。作完了诗,大家把诗搜集起来,合成一本兰亭诗集,这时众人又推王羲之写一篇《序》。王羲之带着醉意,以特选的鼠须笔和蚕茧纸,即席挥毫,乘兴而书写了一篇序,即《兰亭序》。据说,次日,王羲之酒醒,自觉惊异,疑有神助,数度誊清,均不及原稿。《兰亭序》共二十八行,三百二十四字,章法、结构、笔法都很完美,也是他三十三岁时的得意之作。
《兰亭序》历千年声誉不减,其文字是一篇难得的书法佳品,具有高超的艺术价值,其文章是一篇极其的散文。书法与文风尽善尽美的融合为一体,给人以极大的美的熏陶。宋代大文豪、书法家苏东坡少时便反复学习《兰亭序》书法,这篇优美而伤感的文章深深地打动了他。如其所作“满江红”词中言:“君不见兰亭修禊事,当时座上皆豪逸,到如今修竹满山阴,空陈迹!”感伤之情,向往之心,溢于言表。
“群贤毕至,少长咸集。此地有崇山峻岭,茂林修竹,又有清流激湍,映带左右,引以为流畅曲水。列坐其次,虽无丝竹管弦之盛,一觞一咏,亦足以畅叙幽情。”这些如诗如歌的语言,已成千古绝唱,吟来如沐春风之清新,似饮甘泉之甜美,为我们描绘了一幅如画的景致:永和九年,即癸丑年,三月之初,(名士们)在会稽郡山阴县的兰亭聚会,为的是到水边进行消灾求福的活动。许多有声望有才气的人都来了,有年轻的,也有年长的。这里有高大的山和险峻的岭,有茂密的树林和高高的竹子,又有清水急流,(在亭的)左右辉映环绕。把水引到(亭中)的环形水渠里来,让酒杯飘流水上(供人们取饮)。人们在曲水旁边排列而坐,虽然没有管弦齐奏的盛况,(可是)一边饮酒一边赋诗,也足以痛快地表达各自幽雅的情怀。这一天,天气晴朗,和风轻轻吹来。向上看,天空广大无边,向下看,地上事物如此繁多,这样来纵展眼力,开阔胸怀,穷尽视和听的享受,实在快乐啊。
王羲之在以轻松的语言描绘过景色之后,语气渐转深沉:“夫人之相与,俯仰一世,或取诸怀抱,悟言一室之內,或因寄所托,放浪行骸之外,虽趣舍万殊,静躁不同,当其欣于所遇,暂得于己,怏然自足。”此后话锋再转:“不知老之将至,及其所之既倦,情随事迁,感慨系之矣。”此句是该文后半段的点睛之笔,意境高远深奥,再往后的文字则是此句的展开。
《兰亭序》通篇的中心思想是以一贯之的。前文状物,后文抒怀,互为铺垫,互为补充,其所要表达的精神实质是一致的。正是由于他看到了”修短随化,终期于尽“,所以才“列叙时人,录其所述”,启迪人们珍惜短暂的生命,热爱美好的生活,保持“仰观宇宙之大,俯察品类之盛,所以遊目骋怀,足以极视听之娱,信可乐也”的精神状态。这也是《兰亭序》意境的高远深奥之所在。
酒后写佳作,不知道王羲之喝的什么酒,如果这酒能够传到今天,那又是一个品牌。